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自經區】公聽會第二次 (國際醫療) 逐字稿 - 衛福部邱部長文達


原始來源:
https://lci.ly.gov.tw/LyLCEW/communique1/final/pdf//103/21/LCIDC01_1032101_00006.pdf?fbclid=IwAR0EcwKXErB9NaBkHMHk74RIXtdN11RHS_OnilIurWv5qnNejJ-SJywrBdA


立法院第 8 屆第 5 會期經濟、財政、內政三委員會「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 條例草案」第 2 次公聽會會議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 103 年 4 月 2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 6 分至 15 時 50 分 地 點 紅樓 101 會議室 主 席 黃委員昭順




邱部長文達:主席、各位委員。我先簡單回覆早上所提到的幾個問題,首先是有關 Medical Traveling 與 Medical Tourism,早期是有區分 Medical Travel 是比較重症, Medical Tourism 是比 較輕症的,把這二者分開,最近則比較無這樣區分,都叫做 International health 或是 Medical Tourism,這是第一點回覆。

第二,我看到 Patients Beyond Borders 提到 0.09 億的資料,這恐怕是好多年前的資料了,當時可能只有 0.09 億,但現在已經快到 4 億美金了,足見這幾年台灣是發展得很快。第三,有關區內及區外醫師的問題,稍後會簡單向各位報告,所以接著我就以簡報向大家簡單報告整個國際醫療發展的相關事項。

大家都記得早期大概都是到美國看病,年輕時大家都記得是這樣,1997 年泰國因為經濟開始 發生危機,泰銖貶值很快,因此泰國為了救經濟,於是開始發展觀光及醫療,這是第一時期。

第二時期,2001 年 911 事件是轉捩點,各國病人轉至泰國、新加坡或印度就醫,美國也開始與各國合作。第三時期,在 2007 年以後,美國因為醫療費太高,保險公司開始安排病人委外,另外,南亞及東南亞各國的國際醫療更加興盛,東北亞國家也急起直追。

剛才已經有人提過全球大概有 600 億的產值,每年成長率為 15%至 25%,最近也還是如此, 可以說是世界經濟重要的發展之一。根據 WHO 資料顯示,WHO 也認定泰國、印度、新加坡合計占亞洲的國際醫療九成的市場。

有許多人非常擔心這部分,但日本這個最保守的國家,這三年也開始發展國際醫療,日本在大阪府臨空城開始發展專區,同時最大的突破是在 2011 年起簽發三年有效期的醫療簽證。2010 年日本讀賣新聞曾做過整體的 review,也與 WHO 結果相同,但他們發現日本、韓國及台灣的「量」相差不遠:

韓國更是積極,今年 2 月朴大統領推動經濟改革三年計畫,其中特別提到要推動五大服務業,醫療業便是最優先的產業,同時也要放寬外國醫療機構設院限制,韓國推出仁川以及濟州兩個特區,投資非常大量的資金,當然他們也開始簽發醫療簽證。

上海是目前發展最快的區域,它的規劃非常完整,也投資大筆資金,特許時間為 20 年,園區 共有 1,200 公頃。前兩天報載上海國際醫療中心經過這四、五年籌備,已經在 3 月 28 日開始營運,最近也到台灣招商並招募人才,這是我們最緊張的部分,另外我要特別提到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重離子醫院本來要設在台灣,但是後來因為台灣對於重離子設有許多限制,因此才轉到大陸設立重離子醫院。

成都醫學城的野心更大,總共占地 3,100 頃,由美國公司規劃設計,最近也積極對台招商,同 時吸引大陸旅外、特別是在美國的醫學與生技專家返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近比較緊張以及感受到壓力的原因,就是因為韓國與中國大陸快速的發展。

 接著有關「亞洲各國國際醫療服務人次」,泰國國際醫療服務人次約有 251 萬左右,剛好是 泰國觀光客的 1/10,如果以此估算,台灣有 800 萬的觀光客應該有 80 萬病人,但我們現在只有 23 萬名病人,因此我想還具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現在台灣的服務人次是排在新加坡、印度及 馬來西亞之後,與南韓差不多。而國際醫療關聯產值也是一樣,大概都是相同的比例。 國際醫療發展的趨勢方面,大部分醫療都在轉型,由觀光醫療轉型為健康產業;

由個別醫院轉型為專區及產業聚落的型態;由國內機構轉型為結合國際優勢品牌;由輸入病人轉型為醫管輸出兼顧。各國轉型都是朝這樣的趨勢進行。至於為什麼需要發展國際醫療,就是為了避免被邊緣 化以及高階人才的流失,這也是全球的趨勢,特別是東南亞、新加坡與中國大陸以高薪網羅醫事人才的情形非常嚴重;

此外,我們也希望在台灣創造有利的醫療環境,這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 。剛才有人提到我們第一階段偷跑,其實不是,第一階段就是現況的強化,我們在機場設置國際醫療服務中心,等於是在機場設置 reception,讓病人可以轉診更方便,事實上現在國際醫療病人已經有 23 萬左右了。

第二階段是國際健康產業園區,5 處國際醫療中心會分別在松山第一航廈等地同步開幕。其實第一階段較多是剛才醫師所提到的 medical tourism,並以中小型醫院與診 所為主軸,我們有邀請高品質的診所加入,同時也以實施健檢、醫美與常規性治療為主。然而, 在事實上,我們的中小型醫院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這是我們還在努力的方向。在發展的特色上 ,像顱顏手術、活體肝移植、關節置換、心臟檢查與其它微創手術等都是我們的特色。

另外,我們還希望能透過外貿協會 60 個辦事處、26 處轉診帶回更多的病人。第二階段的國際健康產業園區包括了銀髮產業、養生產業、復健中心、生技製藥、醫材資訊、健檢醫美等方面。因此我們希望能以產業為主醫療為輔而產生群聚的效益。 實體健康產業園區的這個部分,是由中央主導縣市規劃的,我們會選擇在交通便利且鄰近有 相關產業聚落,同時還計畫在條例實施之後,先做一個 model,也就是先定一、二處園區開始試 辦。

目前比較積極的,在桃園地區是由長庚大學規劃;台中地區由中國醫藥大學規劃;而高雄地區則由中山大學進行規劃。 我們希望進行討論的部分是,允許法人得為醫療社團法人社員;放寬對外籍人士擔任董事及董事長之限制;放寬外籍醫事人員在專區內執業的限制等。面對醫療體制之衝擊,我們還是強調 「濟世救人,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不變;

先落實健保再做國際醫療,這與早先的泰、印等國不 同,也就是說我們與日、韓一樣,都是先做到健保再做國際醫療。我們的醫療費用受到高度地管制,事實上也沒有辦法調整價差,而這也在今天提過了,很多都是差異化而不是階級化。

在國際醫療對台灣健保的影響部分,我們從 2007 年就開始推動,到了 2013 年國際醫療門診 就已達到 12 萬人次,占了全國門診的萬分之三;至於住院的部分,國際醫療住院人次占了全國 住院人次的千分之一;另外在其他的選擇性手術上,比如像在健檢、醫美等手術上,是沒有等待 時間的,這樣的狀況已持續 6 年都沒有什麼改變;我們不使用健保,也不佔用健保資源。 在配套的部分,我們也有研究過,會限制示範區的區數以及醫療機構的家數,並視各區提出 的水準狀況再進行核定。另外也會限制區外醫事人員至區內執業的時數,同時在區內也不得使用 健保,並設繳交特許費及回饋機制。在特許費的部分我要特別提一下,事實上在 BOT 案中,我 們早就有相關的規定了,也就是這種回饋機制……

我們有特別參採民眾的意見,這其實就是我們多年跟委員、民眾與民間團體共同討論 出來的結果:第一、不公司化;第二、專區外醫師支援時數受限;第三、不使用健保資源;第四 、不採認大陸醫事人員學歷;同時我們還會成立一個國際醫療諮議會,以繼續廣納各界建言。 國際醫療是一項很重要的政策,全部的國家都在推行,我想我們也要順應這樣的潮流,不然 就很容易被邊緣化;我們會以重視並保障國人就醫的權益為最優先,並強化國際醫療的質量,繼 續發展國際健康產業園區。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