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隋書》中的「流求國」是台灣嗎?


其實這邊倒是沒什麼爭議,只是剛好也有查到資料,所以另開新題來分享討論。

沖繩縣 日語:Okinawa-ken
    琉球語:Uchinaa-chin

琉球  日語:Ryūkyū

下圖為今天的沖繩縣



為了打字方便,今琉球群島本文中以沖繩代稱,古文中的流求照原文。

延伸閱讀:《隋書》卷81 東夷篇
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彼土人呼之爲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羅檀洞,塹柵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爲籓。王所居舍,其大一十六間,雕刻禽獸。多鬥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發然下垂。國有四五帥,統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鳥了帥,並以善戰者爲之,自相樹立,理一村之事。男女皆以白糸寧繩纏髮,從項後般繞至額。其男子用鳥羽爲冠,裝以珠貝,飾以赤毛,形制不同。婦人以羅紋白布爲帽,其形正方。織鬥鏤皮並雜色糸甯及雜毛以爲衣,制裁不一。綴毛垂螺爲飾,雜色相間,下垂小貝,其聲如佩,綴璫施釧,懸珠於頸。織藤爲笠,飾以毛羽。有刀、槊、弓、箭、劍、鈹之屬。其處少鐵,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輔助之。編糸寧爲甲,或用熊豹皮。王乘木獸,令左右輿之而行,導從不過數十人。小王乘機,鏤爲獸形。國人好相攻擊,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而耐創。諸洞各爲部隊,不相救助。兩陣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相罵,因相擊射。如其不勝,一軍皆走,遣人致謝,即共和解。收取鬥死者,共聚而食之,仍以髑髏將向王所。王則賜之以冠,使爲隊帥。無賦斂,有事則均稅。用刑亦無常准,皆臨事科決。犯罪皆斷于鳥了帥;不伏,則上請于王,王令臣下共議定之。獄無枷鎖,唯用繩縛。決死刑以鐵錐,大如箸,長尺餘,鑽頂而殺之。輕罪用杖。俗無文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藥枯以爲年歲。
  人深目長鼻,頗類于胡,亦有小慧。無君臣上下之節、拜伏之禮。父子同床而寢。男子拔去髭鬢,身上有毛之處皆亦除去。婦人以墨黥手,爲蟲蛇之文。嫁娶以酒肴珠貝爲娉,或男女相悅,便相匹偶。婦人產乳,必食子衣,產後以火自炙,令汗出,五日便平復。以木槽中暴海水爲鹽,木汁爲酢,釀米麥爲酒,其味甚薄。食皆用手。偶得異味,先進尊者。凡有宴會,執酒者必待呼名而後飲。上王酒者,亦呼王名。銜杯共飲,頗同突厥。歌呼蹋蹄,一人唱,從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而舞。其死者氣將絕,舉至庭,親賓哭泣相吊。浴其屍,以布帛纏之,裹以葦草,親土而殯,上不起墳。子爲父者,數月不食肉。南境風俗少異,人有死者,邑里共食之。
  有熊羆豺狼,尤多豬雞,無牛羊驢馬。厥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之。持一插,以石爲刃,長尺餘,闊數寸,而墾之。土宜稻、梁、沄、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木有楓、栝、樟、松、楩、楠、杉、梓、竹、藤、果、藥,同于江表,風土氣候與嶺南相類。
  俗事山海之神,祭以酒肴,鬥戰殺人,便將所殺人祭其神。或依茂樹起小屋,或懸髑髏於樹上,以箭射之,或累石系幡以爲神主。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髏以爲佳。人間門戶上必安獸頭骨角。
  大業元年,海師何蠻等,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三年,煬帝令羽騎尉硃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帝遣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郤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初,棱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昆侖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棱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


周遭環境是「海島之中」,沖繩是群島,理所當然是海島之中,那台灣算是「海島之中」嗎?比較像是海中之島。

再來一個問題是「建安郡」在哪裡?根據中國出版的「福建省歷史地圖」中有一幅圖,是東吳時代的建安郡地圖,大致上與今福建省相當。如果以上圖中的「福州」出發,正東方倒是琉球群島。不過今人也不能直接論定原文中的「東方」是正東,畢竟當時測量技術不若現在精確,所以我們還是來看當地的風土民情吧。


流求國內「土多山洞」,台灣應該是多山多溪,對於山洞印象不深,我用google搜尋「沖繩」+「山洞」發現沖繩有大量的鐘乳岩洞穴,還是目前觀光熱門景點。


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王所居舍,其大一十六間,雕刻禽獸。多鬥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發然下垂。」流求有國王,但因為沒有歷史紀錄不知道傳了幾代,台灣在同期應該還是部落時代,而沖繩確實是有建國,還有向中國朝貢的紀錄。其中:「犯罪皆斷于鳥了帥;不伏,則上請于王,王令臣下共議定之。」表示統治有階級之分,也有君臣之分。

其他關於服飾器具戰鬥殯葬等風俗文化極有可能因為年代變遷變化,但從地理氣候跟國家組成階級制度來看沖繩的可能性還是稍微高一點點。而查詢沖繩相關的日文資料,日本人幾乎都是用篤定的語氣表示隋書中的流求國就是現在的沖繩。

原書裡的日本人指出,流求國是他們所稱呼的「夷邪久國」(Ebisu yokoshima hisakuni ),查詢日文資料,日本人認定夷邪久國位於今天的屋島久町(Yakushima),也是沖繩最北端的島嶼。



最後就是最有爭議的「距離」部分:「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句鼊嶼,
又一日便至流求。

延伸閱讀:「蕃子田庄」漫談

文中有一段提到:

  隋時的義安即今廣東省的潮州,高華嶼就是潮州外海的南澳島,吾人若攤開地圖,即可以發現自南澳島往東,穿越虎井嶼及八罩島之間的澎湖水道,直抵嘉義縣的東石鄉,正好就是「北回歸線」的行經路線。
  鼊嶼即奎壁嶼,也就是澎湖本島,此島東北角有高約三十公尺的小阜名奎璧山,與同島西側同高的虎頭山對峙,其間海面南凹,亦稱奎壁港;澎湖本島的最高峰是標高五十二公尺的拱北山,在白沙島的正北方有吉貝嶼,吉貝嶼的西南邊有姑婆嶼,閩南語拱北、吉貝、姑婆都音叶奎壁與句鼊,南澳至澎湖的行程倍於澎湖至東石,極吻合東行二日與一日之對比,故此句鼊嶼確即澎湖無疑,陳稜所率領浙江之東陽兵,所以不直接由明州出海,而必迂迴至潮州者,為確保向東直航即抵流求國也!

這段是主張流求為台灣最有力的證據,嗯,結論是‧‧‧我是比較偏向日本人的說法,流求是沖繩,至於隋朝的軍隊怎會跑那麼遠呢,搞不好是被黑潮吹上去的吧?






1 則留言:

  1. 台灣歷史開端有151個說法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30277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