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三國時代的《夷州》是台灣嗎?


首先,這篇文章原本是《書評》台灣歷史圖說,其中的一個段落,但覺得太過冗長,又會偏離原文主題,所以最後拆出來作為一篇新章。

延伸閱讀:新政府撥亂反正?還是歷史教育大復辟?


在第一篇連結中,周婉窈在質詢的時候自己提到:
 剛剛講《臨海水土志》,各位看我這一頁的最後,我是有討論的,但是我沒有全文帶來。各位,《臨海水土志》的本文已經逸失了,我今天要講的是這個爭論,夷洲和流求是不是臺灣,這是130年的爭論啊!像梁嘉彬先生他認為是琉球,有人認為是臺灣,但就是一個爭論,我們不能把130年的爭論,到現在完全都沒有定論,當成史實,寫入教科書中



周婉窈認為夷州是不是台灣有爭議,不該列入教科書中,所以我們來看文獻好了,沈瑩的《臨海水土志》全文確實佚失了,不過關於台灣的部分還留著,內容如下:
《臨海水土志》「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溪),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個自別異。人皆頭穿耳,女人不穿。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婦男女臥息一大床,交合之時,各不相避。能做細布,亦作斑紋布,刻畫其內,有文章以為飾好也。其地亦能出銅鐵,唯用鹿觡矛以戰鬥耳。磨勵青石以作矢簇,刀斧,環貫,珠璫。飲食不潔,取生魚肉雜貯於大器中以滷之,歷日月啖食之,以為上肴。呼民人為彌麟,如有有所召,取大空材十餘丈,以著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聞四、五里為鼓,民人聞之,皆往馳赴會。飲食皆踞相對,鑿木作器,如豬槽狀,以魚肉腥躁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為酒,槽貯之,用大竹筒七吋飲之。歌似犬嗥,以相娛樂。得人頭,斫頭腦,駁其面肉,取犬毛染之,以作鬚眉髮。編貝齒以作口,出戰臨鬥時用之,如假面狀,此夷王所服。戰得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餘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以彰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與作夫妻,同牢而食,女已嫁皆缺上前一齒

首先是地理位置,東吳的臨海東南方2000里遠,2000里到底是多遠呢?

資料來源:一里

《春秋·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明《續文獻通考》卷108《樂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

秦漢的度量是一體的,根據上面兩份資料,可以得出一個換算公式,1里約為415.8公尺,2000里則為831.6公里。

然後我用800公里畫了兩隻比例尺,出發點設定在東吳臨海郡(今浙江台州市),在誤差範圍內沖繩跟台灣確實都有可能性,為什麼誤差範圍會這麼大呢?因為目前無法得知東吳的海上測量技術是否能精準定位2000里,所以會留比較大的容許空間。




再來是氣候,夷州很熱,到處都是山,山頂會看到日出。夷人們分了很多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王,也有不一樣的生活習慣。

從文化上來看,有幾個關鍵字,男子穿耳,女子出嫁鑿齒,外出狩獵會砍人頭掛在中庭,以粟釀酒。

延伸閱讀:穿耳

泰雅族人傳統的穿耳風俗稱為prahan,是美與藝術的表現。

延伸閱讀:平埔族群的古文化特質

台灣原住民有此風俗甚為普遍,不少原住民至今仍如此。平埔族群也盛行鑿齒之習,當少年男女求婚之時多鑿去二門牙以作為定情之物
延伸閱讀:獵首

馘首或獵頭,族語稱pgaya,詞意是指遵循祖制,獵取敵人首級的儀式行動,族語又稱gmaliq tunux pais(獵取敵人首級)。
延伸閱讀:小米

小米(hafay,南部阿美稱lamelo),禾本科,粟屬。又稱「粟」,有大粟、小粟之分,大粟稱為「粱」,小粟稱為「粟」。它是早年臺灣原住民的主食,對原住民的重要性可從各族群的祭典中看出。阿美族的「豐年祭」、布農族的「打耳祭」、賽夏族的「矮靈祭」裡,都會出現紮束的小米,甚至做成各區域鄉土食品的小米酒、小米糕,以展現祭典神聖與該民族對其的重視。
所以夷州中描述的地理位置,氣候,住民文化都與台灣原住民相符合,可是還有一些人認為夷州可能是琉球群島,所以我們來查查看琉球的風土民情。

延伸閱讀:清 周煌《琉球國志略

首先是氣候的部分:

『氣候常熱,以海島卑濕而近於東。隆冬時,間有霜雪』。
『田多瘠磽,穀亦豐歉不齊。俗傳受封之後,必大有年。頃駐節日驗之,果歲豐時和。雨露之澤,良不偶耳』。
『多煖、少寒,無氷,霜雪希降。草木常青,蚊至冬不收聲。十一月,秧田插蒔。

光是霜雪跟冬耕就與夷州不合,夷州土地肥沃,而琉球土壤貧瘠,地理方面海洋描述最多,顯示群島特性。生活器具方面跟夷州完全沒有吻合之處,不過雙方年代有差,所以先暫時不看。再來看衣著特徵:

『男女皆以白紵繩纏髮,從項後盤繞至額。男子冠裝以珠貝,飾以赤毛,形製不同。婦人以羅紋白布爲帽,其形方。織鬬鏤皮并雜色紵、雜毛爲衣,綴毛垂螺爲飾;下垂小貝,其聲如佩。綴鐺施釧,懸珠於頸;織藤爲笠,飾以毛』。今俱無之。

從琉球住民的外觀表現上,看不出來會穿耳鑿齒,接著我們看琉球的特產有一段:

馬高者絕少,善山行,上下沙礫中,不見顚蹶;終歲食青,不識棧豆。故雖村戸下貧,亦多畜馬。鞍制,略同中國;

琉球的特產是馬,但我們知道,台灣不產馬,台灣的特產是鹿,剛好夷州中的夷人使用鹿角作的武器工具,另外流求到被日本統治後都還是以木製器具為主,但夷州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冶鐵能力,所以很能肯定琉球群島與夷州不是相同的地方。





最後是反面論證,有學者提出夷州不該當作台灣的論點,我們來詳細看看

延伸閱讀:臺灣史上溯三國 當三思


一、《三國志》〈孫權傳〉對「夷州」的記載只有十九個字:「春正月,遣將軍…,浮海求夷州…,但得夷洲數千人還。」簡略如此,缺乏具體內容,實不足認定其所在。

春正月吹的還是東北季北,這時候出航只可能往東南走,在夷州一口氣抓了數千人,表示該地人口已有不少。但敘述過少,確實無法辨識地點。

二、論者依據另一份史料《臨海水土志》來考證「夷州」,但是此書所載夷州雖然像臺灣(如凌純聲所舉多項),卻更像「琉球」。就像日本學者說的,「七分像琉球,三分像臺灣」。沒有理由謂其地為臺灣。
目前認定夷州是台灣主要依據確實是同時代的文獻《臨海水土志》,但是有「更像琉球嗎?」我已經在文章上面舉例過,琉球與夷州在地理環境,風俗民情,沒有一處相像的。


三、退一步講,假設《臨海水土志》的「夷州」為臺灣,《三國志》的夷州卻不一定是臺灣。天下同名之甚多,甲書所載某地,未必等於乙書所載同名之地。普遍性的名稱如「東國」、「夷州」者,尤其如此。

呃‧‧‧我們想講得是三國時代的夷州是不是台灣,而不是三國志的夷州。最重要的是《臨海水土志》能否當作台灣紀錄的第一份史料,是史前時代珍貴的紀錄,三國志那兩行又不重要。


四、以航海史來看,三國時代航海以東吳為盛,東吳的船可遠至東北、高麗,但是不曾到過其他國家。以造船史、或航海術來看,當時船隻不足以航渡險惡的臺灣海峽。

可以到東北高麗,卻不能到台灣?真的瞧不起大東吳水軍啊!看看東吳開的是什麼船?




延伸閱讀:孫權的無敵艦隊
手頭一本書名叫《中國古代造船與航海》,據該書記載︰當時東吳水軍已有載重千噸以上的巨艦。
東吳的造船業發達,航海自然也領先,有「舟楫為輿馬,巨海為夷庚」(見《太平御覽》)之美譽。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稱孫權是一位「大規模航海的倡導者」。當時東吳舟帆四出,與海外多有貿易往來,如波斯(今伊朗)、天竺(今印度)、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林邑(今越南)等。其中與扶南國(今柬埔寨)尤其交好。

東吳樓船一艘可以載上千人,同期晉國的樓船上還可以騎馬,況且樓船是帶槳的,用划的也能到台灣,跟季風一點關係都沒有。

五、孫權在黃龍二年「春正月」遣軍浮海,這個季節,臺灣海峽吹著強勁的東北季風,這種強風至少吹到三月份。假設孫權的海軍依令出航,或延後兩個月出發,船隻出了港口,只可能被東北季風,挾往東南,飄到閩、粵,海南島,越南,沒有機會到達臺灣。
東吳往南行最遠可以到中南半島,會到不了台灣?

六、現代考古學的發掘研究,在臺灣已有一百十五年的歷史,發現遺址有一千多處,但從來沒有發現三國時代的中國文物。認為見過三國文物的人只有一人,連雅堂。連氏曾撰文介紹臺灣出土三國時代的磚,理由是臺灣出土古磚,與《吳中金石錄》所載赤烏磚相似,「他日倘得古書、古器而兩考之,必能有所發現」。(雅言)此種說法,只是臆測,其真實性必待古物古書比對始能論斷。


延伸閱讀: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人和臺灣島內、大陸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都有相當密切的往來, 所以我們才會在遺址內發現這麼多樣的文物,如外來的陶器、青銅器、漢人錢幣、琉璃珠等。再根據十三行人骨的分析,他們似乎常划槳,或許他們常在河海上來去呢。
十三行文化是台灣史前鐵器時代,距今約1800~500年,剛好就是中國的三國時代,更加證明十三行跟東吳有交流。夷州是不是台灣,到底有什麼好爭論的?昧於事實也該有個限度。



8 則留言:

  1. 反論的三的意思是古時稱夷州並不是一個精確的地點,只要是東邊海上的一個島就有可能被稱為夷州。所以三國時代講到夷州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台灣,這概念跟流求、蓬萊、亶洲到底是哪裡有點像吧...
    而且"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被你翻成山頂會看到日出也太詭異了吧...
    http://elysii.net/1115,這篇文寫得嚴謹多了,在有更多證據之前,講夷州就是指台灣未免太武斷了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篇連近代學者伊能嘉矩的考證都沒提,怎能說是嚴謹?更別提文中刻意不提臨海水土志不少關於地理、物種、氣候等可以否定夷州為琉球或菲律賓的論證…

      刪除
  2. 也許夷州同時包含台灣和琉求

    回覆刪除
  3. 也許夷州同時包含台灣和琉求

    回覆刪除
  4. 想請教版主能否提供文中提及的東吳樓船到達高麗及南亞的史料或連結?因為我想多了解一下, 謝謝。

    回覆刪除
  5. 你拿清代的琉球史料來比三國的資料?差了1500上下,這樣的對比可參考度我看是頗值得商榷;此外,你引的《臨海水土志》是北宋的《太平禦覽》,文字上與《三國志》裴注所引的部分是有所出入的,建議兩者比較之後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十三行的漢人遺跡是清代中葉的,沒有1500年前的,你會不會想像力太豐富

      刪除
  6. 要吹就把吹大一点。说成澳洲更像。反正不利的不讲,有利的加料就行😂😂😂再说,要入海也不一定是岛,占城国、真腊国都要坐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