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感想》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張方遠2012)


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 - 張方遠

這是我第一次看左統的書,感覺很新鮮。

為什麼會買這本書呢?其實也是在網路上搜尋關於課綱微調相關文章時,Google到了張方遠的blog,覺得這個人的社會觀察相當深刻,而作者年紀甚至比我還小,也因此對於他寫的自我批判與反省感到興趣。

延伸閱讀:張方遠的博客


其實這本書非常的洗腦,我並不算是非常推薦其他人去看,但對於想要了解左統思想的人,這卻是很棒的入門書。

延伸閱讀:博客來 - 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

【本書簡介】

本書作者張方遠,八○後,出生於雲林。進入大學以前,他信仰「打倒萬惡共匪」;進入大學以後,因緣際會之下,開始自我追尋被切斷的台灣歷史,以及被蒙蔽的左眼。
收錄在這本集子之中的文章,大約十餘萬字,是作者近兩年多來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初步成果,不只表現了他對幾個議題(諸如:國家認同、兩岸關係、台灣歷史與人物、民主發展……等)的省思,同時也表現了這段時間以來,作者的思想與世界觀的變動軌跡。
這本小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與友人、與自己對話討論之後的產物,或許可以視為作者正在譜寫的青春之歌,也是他們正在追尋、迎接、把握春天的小小努力。希望他們所高唱的青春之歌,可以化為火燄,持續戰鬥、不斷前進。
書名摘自李雙澤作曲、梁景峯作詞的歌曲「老鼓手」:
「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燄,是豐收的大合唱。」李雙澤,1949年生;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校園演唱會中,率先喊出「唱自己的歌」,秉持「大聲說話,用力敲鐘」的精神創作,著名的作品是《少年中國》與《美麗島》等歌曲。1977年李雙澤在淡水海邊,因救人溺水而英年早逝。相關作品於2008年由野火樂集出版《敬!李雙澤:唱自己的歌》專輯。摯友王津平稱李雙澤:「他不是個英雄,他是個熱愛人類的中國藝術工作者」。

【感想本文】



看了這本書,想要先來談「中國認同」的部分,作者表示他讀了李扁時代的新教課書後,又讀了台灣史料,發現「怎麼跟教科書上說的都不一樣」,又因為「愛國主義傳統」思想作祟,最後變成了一個左統。

什麼叫作左統呢,我自己很輕率的下了一個定義,叫作「不管中國如何,先跟中國統一再說。」所以中國人的衛生問題,專制問題,人權問題,安全問題通通先放一邊,統一之後變成一個真正強大中國後再來談這些問題。


可是最大的問題是,台灣人是很現實的,他們評斷要統一還是獨立,只有一個準則,叫做「統一之後我的生活會不會過得比較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專制跟民主就不是個問題,就像大多數台灣人不會反對當新加坡人一樣。對台灣人來說,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拋棄祖國,根本是家常便飯,因為這裡人的祖先本來就是拋棄了海對面家園來小島上定居的移民不是嗎?


所以滿口用愛國主義來提倡統一,完全沒辦法有認同感,大概只能騙到一些小中二吧。


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本書在評論馬英九的部分,原來在正統派的眼中,馬英九根本就是個台獨,或是說「華獨」?但不管是台獨還是華獨,正統派的人都不喜歡。

引述部分段落如下:

他在台北市長期間,率先要求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擔任總統後,則是推廣「識正書簡」。對馬英九而言,  「正體字」是中華文化在台灣最重要的體現。  
近年來,大陸開始向外推廣中華文化,至今全球91個國家約有320餘家「孔子書院」,馬英九總統則要求文建會在海外設立「台灣書院」,用以與大陸抗衡與較勁。

對統派來說,原來推廣中華文化,強調自身的「正統」,就是與大陸分庭抗禮的分離主義體現項目之一,慢慢開始關心政治後,對馬英九的評價倒是回升不少,他真的有想做事,但無能跟軟弱卻還是真的。


本書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部分,就是很難找到作者的學經歷,正常來說應該要寫在自己blog或是書內頁的作者介紹裡,但我怎樣也找不到,只找到一些代稱,像是「那個追求百大的學校」,用這樣的句子在形容自己的學校,還蠻少見的。


當然整本書看完一定也有足夠的線索得知作者的學歷,那是漂亮到不需要遮羞的學經歷,但為什麼不大方的寫出來呢?也許作者打從心底瞧不起自己的學校也說不定。從年紀上來看應該是林飛帆的學長,會不會是嫌自己學校太綠了呢?


簡言之,本書中除了意識形態的部分看起來卡卡的之外,倒還有不少台灣近代政治八卦,像是民進黨「新潮流」的成立是為了對抗「夏潮」‧‧‧嗯,真的嗎?或是杜聰明要毒殺袁世凱等等,諸如此類的也還不少,大部分有附上來源,所以看起來還挺有趣的。


有心要補回台灣近代政治史的話,整體還算是不錯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